◎记者 张欣然

10月12日,财政部部长蓝佛安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,拟一次性增加较大规模债务限额,置换地方政府存量隐性债务,加大力度支持地方化解债务风险,相关政策待履行相关法定程序后再向社会做详尽说明。

有业内人士表示,这项政策是近年来出台的支持化债力度最大的措施,这是一场及时雨,将大大减轻地方政府的压力,可以腾出更多资源支持经济发展,巩固基层“三保”。

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

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是新一轮化债的首要目标。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认为,第四轮化债在态度上是严堵违法违规举债融资的“后门”,硬化预算约束,要求严格地方建设项目审核,管控新增项目融资的金融“闸门”,严禁违规为地方政府变相举债,决不允许新增隐性债务上新项目、铺新摊子。

兴业研究宏观团队研报称,与过去的化债相比,新一轮化债与城投“退平台”共同推进,隐债清零的城投主体或将正式退出“地方政府融资平台”名单,这进一步降低了未来新增隐债的可能。据悉,2023年到2024年间城投企业“退平台”个数为1034家。

随着地方债务化解工作的深入推进,城投转型也进入了加速阶段。

李超认为,第四轮化债有望倒逼地方发展方式转型。在不得增加隐性债务的前提下,政策端将严禁为没有收益或收益不足的基础设施类投资举债。

城投转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

在李超看来,此次拟大规模增加的债务限额有助于缓解地方政府的还款压力,降低短期内的财务风险,巩固基层“三保”。从中期看,地方政府将进一步释放经济发展动能,将有更多资源用于经济高质量发展,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,推动区域经济持续增长,同时将提升地方企业投资政府项目的信心,激发各类型企业参与重大项目的积极性。

从长期视角来看,城投平台与地方政府信用脱钩的方向较为确定。申万宏源证券固定收益分析师金倩倩认为,在化债政策进一步推动下,预计未来2到3年内绝大多数平台将符合退出条件。长期来看,退平台后,城投债收益率将与平台自身的资质与市场化转型的顺畅程度挂钩,进而呈现分化格局。

城投转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,从业务单一的融资平台发展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地方国企,离不开地方政府的引导扶持和企业本身的持续改革。对此,工银理财信用审批部的张腾建议:一是厘清政企边界,适当减少平台数量;二是明确战略定位,提升市场竞争力;三是完善公司治理,提高生产效率。由于过去城投企业主要专注于融资职能,业务多通过并表子公司开展,相比市场化企业,较多城投平台存在集团本部公司治理不完善、生产运营效率偏低、专业人才储备不足等问题。市场化转型后,城投企业需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的体制机制,注重人才赋能,提升公司经营效率和市场竞争力,建立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。

化债将提振城投债市场情绪

9月,随着信用债市场的持续调整,高低等级之间的城投债利差逐渐走阔。10月12日,财政部传递明确的化债信号后,城投市场信心再次提振。

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认为,对于城投债市场,短期而言仍需关注增量的稳增长政策对于信用市场的冲击情况,建议关注短端化债重点省份城投债的配置价值;对于负债端较稳定的机构而言,可适当拉长久期至2到3年,关注中部资质区县级城投债的配置价值。“此外,当前海外城投美元债、点心债等品种与境内债利差仍处较高水平,可积极关注海外城投债的配置价值。”明明说。

对于伴随化债行动而来的债券增发,是否会影响利率债市场的问题,分析人士认为,地方化债政策加码对于利率的影响可控。

招商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张伟表示:首先,逻辑上,债务置换不等于单纯增加债券供给,而是以低成本的政府债务置换高成本的隐性债务,包含了期限调整和利息降低,倾向于拉低广谱利率;其次,中国人民银行会配合政府债券的增发,从而缓和增发政府债券对于流动性的冲击。

海量资讯、精准解读,尽在新浪财经APP

责任编辑:江钰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