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源: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

夏天,羊赶着雪走,秋天,雪赶着羊走。在新疆阿勒泰,一群人依然沿袭着古老的传统,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。

每年六月到八月,他们赶着牛羊和马匹,穿过山谷、草甸、湖泊,走上几天几夜,抵达牧区最深处的深山夏牧场。

骑着马儿,跨过几条小溪流,再爬上几座山坡,米兰古丽就到了巴丽娜尔·萨马力别克的家。这时,距离她从家出发已经过去了七八个小时。

像往常一样,巴丽娜尔的妈妈和奶奶看到米兰古丽,隔着老远便向她挥手,等米兰走近,上前亲切熟稔地与她贴面拥抱。

对这个不大的牧区家庭来说,“远道而来”的米兰早已不再是普通的客人,而是他们重要而珍贵的朋友。

牧民们逐水草而居,一年要经历多次转场。冰雪消融,从春牧场到前山夏牧场、深山夏牧场,天气转凉,再回到温暖的中牧场、“冬窝子”,四季往复。

成群的牛羊一路迁徙、尘土高腾,是草原上最寻常的风景。

六到八月,牧民们转入夏牧场,这里雨水充沛、青草多汁,能给牛羊最慷慨的馈赠。但远在牧区最深处,夏牧场的孩子们却难以触及他们成长所需要的教育。

于是就有了开头的一幕。

骑马而来的米兰古丽·布西克今年31岁,是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“慧育中国:山村入户早教计划”的育婴辅导员。2017年年初,基金会与吉木乃县合作启动“慧育中国”项目,入户为当地家庭提供科学的养育指导。

米兰古丽入户家访的巴丽娜尔家位于阿拉力夏牧场深处,每次从县城赶来,一大清早出发,七八个小时的车程,抵达后已近日暮,再辗转找到孩子家所在的毡房——无论是否当天上课,总是要留宿一晚的。

天气不好、路况差的时候,车辆只能停在半路,米兰古丽还需要再走一个多小时才能到达巴丽娜尔的家。如果运气好借来附近的马,便能节省一些时间和脚力。

但骑马是没有遮蔽的,万一下雨,浑身都会淋湿。即使到了孩子家中,在水和电力储备有限的毡房里,吹风机、电暖器也遥远得像是另一个世界的产物。

但米兰古丽总是笑眯眯的,不觉得是什么了不得的事,“淋湿了等一会儿就干了嘛。”

在草原上,淋湿然后晾干,和雨过天晴一样自然。就像对于辗转于牧场和县城这件事一样,米兰从不抱怨什么,也不觉得有什么需要抱怨。

“我从来没想过放弃任何一个孩子。”

巴丽娜尔现在已经十八个月了,从她六个月时开始接受“慧育中国”项目家访。算起来,距离米兰古丽成为她的育婴辅导员已经过去了一年。

巴丽娜尔家由一间小毡房、两间小棚屋和两个木头搭成的架子组成。不大的毡房几乎被床和十几床厚厚的被子占满,炉子只好被迫移到户外。

炉子上,奶茶已经早早煮好,香气缠着热气,蒸腾在夏牧场带着凉意的空气中。一旁的木头架子上挂着网纱和布料做成的袋子,这样储存的羊肉既可以搭在架子上,也能坠在袋子里一并晾晒。

对生活在牧区的哈萨克民族来说,每次转场都是一场盛大的节日,虽然辛苦,但他们依然会穿上最漂亮的衣服、戴上最喜欢的首饰;即使短暂驻扎,也会在毡房里挂上好看的毯子,“再颠簸的日子也要闪亮地过”。

巴丽娜尔家也是如此,毡房虽拥挤却并不压抑,帷帐色彩明丽、毡毯图饰丰富,十几床干燥厚实的被子高高地摞着,一组桌柜、一套餐具就是为数不多的家具。

巴丽娜尔和爸爸、妈妈、哥哥、奶奶,一家五口就住在这件小而整洁的毡房里。

在这里,孩子们见不到太多陌生的面孔,来来往往、屈指可数都是熟人,米兰古丽的出现却是让巴丽娜尔感到分外亲近。

看到米兰,她兴奋地挥起小手,又迫不及待地摸向米兰身后的背包,好奇这次她又给自己带来了什么有趣的新玩具。

通常情况下,育婴辅导员每周家访一次,每次家访时长约为一小时。由于往返夏牧场周折费时,每周一次的家访频率难以实现,米兰只能每月进行一次入户家访。这种“因地制宜”、独一无二的家访模式下,米兰有不少问题需要思考:如何把握课程的节奏和进度、如何更好地帮助孩子巩固和记忆上一次家访的知识、如何与家长沟通配合……问题纷至沓来,而经验无从参考。

好在时间久了,她渐渐摸索出了自己的“夏牧场节奏”。每周一,米兰与其他人一同参加乌拉斯特镇的集体备课。然后每月进一次夏牧场,上课时长也调整为约三到四个小时。

每次来,米兰都会带齐四周课时的教玩具,每隔四、五十分钟让孩子休息一会儿。课程间隙,和孩子妈妈、奶奶聊聊天,喝碗奶茶、吃块奶豆腐,了解更多孩子的日常情况,再继续下一堂课。

这周,米兰带来的是一本关于毛毛虫的绘本,她绘声绘色地讲解着,巴丽娜尔也舞着小手、扭着身子,模仿着毛毛虫的样子,偶尔指着绘本上的图片开口冒出一句:“绿的!”。

由于牧区同龄孩子少,父母放牧、干活又忙,孩子们很少有机会与人说话交流,表达能力相对较弱,开口时总还是有些腼腆羞涩。

这一点从巴丽娜尔的哥哥别克那尔身上也能看出。别克今年6岁半,是多年前毕业的“慧育宝宝”,在上幼儿园时就被夸奖互动表现好。现在上了小学,在学校里也十分活泼机灵,但一开口讲话还是会小脸通红,手指紧张地缠在一起。

家访课程结束,米兰给一旁的哥哥也贴上了小红花

他有些不好意思,说长大以后想当警察,因为可以保卫国家、抓坏人,想了想,又说很喜欢之前育婴辅导员来家里的日子,因为可以“学知识、听故事”。

米兰古丽说,不仅已经毕业的慧育宝宝们会记挂着育婴辅导员,自己家的宝宝也总是牢牢记着“妈妈是育婴辅导员”这件事。

米兰的大儿子现在上了幼儿园,在班上总会自豪地和其他小朋友说:“我妈妈也是老师!”

其实,米兰自己也是“慧育宝宝”的妈妈。

2018年11月,米兰的大儿子出生,在六个月大时开始接受“慧育中国”项目入户家访,当时的育婴辅导员热依扎的到来让米兰看到,原来还有这样一份工作,能被一声声唤作“老师”,能教给家长如何更科学地养育孩子,还能在游戏和教学中陪着一个又一个孩子长大。

家访员热依扎和米兰古丽的大儿子

事实上,从童年起,米兰古丽就对老师这份职业充满了向往,而“育婴辅导员”的身份于她而言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圆梦。

“为的都是宝宝们的未来”,米兰说。

就这样,米兰古丽在热依扎的推荐下参与了育婴辅导员的招募和选拔,在成功通过后,参加了基金会的专业培训。

2020年6月,米兰古丽正式加入到育婴辅导员的队伍中,开始了家访工作,也实打实地扛起了家里的“半边天”——家中一半的收入,都来自米兰入户家访的工资。

2021年2月,米兰生下了第二个宝宝,两个月后,她便恢复了因生产而暂停的家访工作。去家访的时候,两个宝宝就由婆婆和老公带。这在一些人看来并不理解:自己家里还有两个年纪不大的孩子,出去照顾别的孩子,图什么?

但想到每次入户家访,孩子们上前亲昵地抱住自己、舍不得放手的样子,米兰也不舍得放开他们。

“其他慧育宝宝也和我的亲宝宝一样”,她说。

除了巴丽娜尔,米兰还是其他16个宝宝的家访员。在不去夏牧场的日子里,她会和家长预约好时间,有条不紊地完成每周的家访工作,“有时上午两个、下午三个”。

听起来一切都如此水到渠成,然而,刚开始家访时并非一帆风顺,各种想得到的、想不到的困难都会出现。一些孩子月龄小、不好带,部分家长也不配合,还有些曾接受过家访的二胎或多胎家庭,已经先入为主地更喜欢之前的家访员,还有家长质疑,刚开始工作,又还年轻,能教好孩子吗……

只是,对米兰古丽来说,这些声音似乎没有那么重要。她始终弯着眼睛、乐呵呵地,认真备课、仔细观察孩子的特点、针对每个孩子的性格与他们耐心互动,日复一日,“没有什么诀窍”。

渐渐地,在孩子们实实在在地进步中,曾经的疑虑被一一打消,家长们和她的配合也越来越好。

不是为了证明什么,也不曾有过动摇,“我只是真的特别喜欢小孩”。

米兰古丽和她的另一个“慧育宝宝”萨亚拉

2023年3月,米兰古丽代表吉木乃县参加了“慧育中国”育婴辅导员技能大赛并获得了第三名,年底还被评为“2023年度优秀婴幼儿养育指导师“。

米兰古丽对自己的“小荣誉”很骄傲,但也感激整个育婴辅导员队伍和督导员们的支持,“团队协作得好,要谦虚嘛”。

在活动上看到其他育婴辅导员,还有儿童发展领域的专家们,她也希望未来能多多学习,多看看外面的世界。

不同于生活在牧场上、随着牧民们转场的育婴辅导员,米兰古丽每月辗转于县城和牧区之间,先坐车、再骑马,披星戴月,带着一些新鲜的、不同寻常的力量,温和地投射在夏牧场——这样一个固执而美好的角落。

古老的文明在这片土地上代代延续着,而下一代身上的变化和萌芽,也在车辆和马蹄的交接之间确凿地发生着。

如今,米兰古丽的两个孩子也在慢慢长大。她的大宝宝名叫阿尔斯,寓意是“勇士”,小宝宝叫迪阿斯,米兰听老人们说,从前有一个作家叫迪阿斯,希望宝宝长大后也当个作家,“把我们的风土人情都写出来,让世界看到这片美丽的土地。”

夏牧场的夜晚

在“慧育中国:山村入户早教计划”项目里,像米兰古丽这样的育婴辅导员还有很多,她们奔走在牧场和田野之间,守护0-3岁农村儿童的成长。我们邀请您捐赠一份爱心,一起为10万名欠发达地区农村婴幼儿提供高质量早期干预,给他们一个阳光起点。

截至2023年底,“慧育中国:山村入户早教计划”已先后在全国10个省(自治区、直辖市)19个县(区)推广,受益儿童总数已超过4万人,培养了千名提供儿童早期发展项目服务的督导员和育婴辅导员。2024年,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联合合作伙伴共同发起“阳光起点:十万农村婴幼儿入户养育指导行动计划”,将受益儿童人数提高到10万人,并达成“千乡万村”的覆盖目标。

同时,我们也期待您成为我们的月捐人,与我们一同见证并参与这一改变未来的行动。通过定期的捐赠,您将为乡村儿童的教育和成长提供持续稳定的支持,帮助他们获得更好的学习资源和成长机会。

我们也将定期向您反馈项目的进展、邀您参与相关活动。

期待与您一起同行!

海量资讯、精准解读,尽在新浪财经APP

责任编辑:梁斌 SF055